10月30日,在贵州大学举行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这是贵州首次取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承办权。
无挑战,不青春。自“挑战杯”竞赛举办以来,贵州积极组织发动各高校学子备赛参赛,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孕育了一批优秀科技项目,一些创新成果在转化应用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全省各类重大科技任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贵州积极回应青年科技人才的期盼和诉求,着力打造适宜青年人才创新创造的优良环境,帮助他们成长成才;积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多彩贵州大地上,让青春在科技报国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3月,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贵州大学“绿色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创新与应用”项目从全国3000多所高校申报的33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主赛道科技创新类别金奖,这是贵州的大学生团队时隔九年再次获得此项荣誉。“绿色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创新与应用”项目高度关注国家粮食安全与植保发展前沿,致力于搭建从研发到应用的绿色科学除草体系,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可为农户提供专业、全面的除草方案,助力粮食增产增收,社会效益较为突出。
在今年“挑战杯”竞赛的黑科技展区,贵州大学参展项目《“烛龙”——高性能地空一体望远镜设计构想》引人注目,该团队成员李嘉雪对记者说:“我们项目设计一套地空一体望远镜,以实现扩大地面射电望远镜观测频段和视场角,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的目的。”
在本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作品成果展上,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的“蜂巢空间——美丽乡村空间优化改造”项目,希望对村两委办公用房空间分区不合理的现状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改造。团队秉持的理念是“从基础做起,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内走到校外,从城市走到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献计献策。
“挑战杯”赛事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培养创新人才是“挑战杯”竞赛一直不变的初心。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贵州高校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思路,大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同步组织打造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内平台,有效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有力提升了创新创造能力,被评为“双创”活跃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激荡创新力量
经过30余年发展,“挑战杯”已成为促进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
韦南京正是从“挑战杯”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2013年,刚进入贵州师范学院求学的韦南京,被学校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智电协会平台吸引。大学期间,他先后夺得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2017年大学毕业后,因表现突出,经人才引进成为贵州师范学院教师。
10月23日,记者见到韦南京时,他正在实验室开展“基于SCAC的VR与MR空间定位算法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支持。他说,希望通过努力,让用户能够在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之间实现交互反馈,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创新之道,关键在人。近日,贵州大学教授邵姣婧团队通过调控氧化钨氧空位浓度实现对多硫转化反应动力学的调节,获得了高性能锂硫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化学(英文)》上。
邵姣婧是第十五届贵州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器件及材料方面研究。她表示,非常感谢贵州大学提供的人才政策和平台,未来将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科技创新的伟大使命,与贵大一起成长进步。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说,学校采取超常规举措引培人才,2021年至今,引培国家级青年人才13人,助力贵州高校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全省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别是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不断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激发创新活力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柏中杰正和同事分析测试前几天从青海、西藏取回来的样品。今年40岁的柏中杰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幔源基性岩浆作用及成矿研究。
他和团队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源区氧逸度的不均一性,揭示成矿母岩浆继承自地幔源区的高氧逸度而非母岩浆铁钛的预富集,是磁铁矿在岩浆房中更早饱和、富集并形成世界级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关键。他说,做科研工作首先要静得下心来,欲速则不达;同时,要脚踏实地把手里的工作做好。
建立年产5000吨金刺梨果酒生产线,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实现利润6000余万元;开发出空心李酒系列产品,年产空心李酒2000吨,带动种植户增收3000万元以上……这是贵州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团队在成果集成应用与专利转化上取得的成绩,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团队负责人、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贺红早说,重视优秀人才、培育下一代接班人一直是贵州科学院的传统,要让年轻人在具体的研发、试验、示范推广中锻炼、成长并脱颖而出。
近年来,全省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挑大梁、担重任中崭露头角。202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成果显示,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17项获奖项目,涉及793名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37岁,年龄最小的26岁。其中,45岁以下获奖人员共512名,占比达65%。
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强化现代化建设科技人才支撑”。当前,贵州出台一系列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选、育、管、用”的硬招实招,全方位、全链条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和创新创造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