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如何让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走上“生产线”,是高校科研需要破解的难题。去年年底,贵州举办了首届“智赋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吸引了50多所高校的285个项目参与,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搭建了桥梁。大赛收官后,项目的对接洽谈并未结束,持续推动着高校科研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副主任赵星从事抗肿瘤研究多年,其团队已经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智赋杯”第一届贵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上,他们以“脐带血CAR-NK细胞——安全高效的细胞治疗新选择”项目参赛并获特等奖。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 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副主任 赵星
“我们团队采用健康供者的脐带血来制备CAR-NK细胞,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赵星介绍,相较于已经上市的CAR-T细胞药每次治疗需100万元左右,团队研制的CAR-NK细胞产品预计在上市之后,可以将价格控制在10万元以内。
尽管赵星团队的科研成果优势显著,但要推进临床试验还面临资金缺口等问题。令她没想到的是,“智赋杯”初赛之后,有不少投资方主动找上了门。
“我们已经将科技成果以知识产权作价2000万,入股成立了公司,正在努力推进CAR-NK细胞和相关药物的研发。”赵星高兴地说,在比赛过程中,团队还收获了行业专家以及投资方的积极反馈,帮助团队优化项目定位和产品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企业和高校信息不对称、研发和市场脱节等原因,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一些困难,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协同合作。“我们联合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联共同举办‘智赋杯’大赛,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贵州高校在人才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让更多企业了解并参与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来。” 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天仪表示。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天仪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基于自然营力的矿山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绿色修复”项目也在此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已经落地省内多个矿山治理工程。“智赋杯”大赛为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项目的节能优势。
“这套技术特别适用于一些缺电少路的荒野山区,过程中不需要电能,也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运维费用很低。”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汉说,企业依托贵州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项目推广应用,相关合作在省内外逐步铺开。
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涂汉
据了解,为持续推进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去年,省教育厅针对普通本科高校科技成果专门制定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行动,还持续开展“百校千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行动”。
“瞄准我省‘六大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我们将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选聘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导师、培养一批成果转移转化专职人才、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培育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天仪介绍,力争到2026年,贵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到账金额突破6个亿。
实习记者王念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陈思思 宁波